设计为上下行线分离式双洞隧道,上行线进、出口里程桩号为SK185+730、SK186+538,直线隧道,长808米,单向坡,纵坡为-2.1818%;下行线进、出口里程桩号为XK185+720、XK186+528,直线隧道,长808米,单向坡,纵坡为-2.0182%。两轴线相距约50米
该隧道横穿近东西向延伸的狭长黄土丘陵,北坡(进口段)地形较缓,地势呈梯田状,丘陵顶部较狭窄,向南侧发育浅冲沟;丘陵南坡较陡,出洞口位于丘陵与河床阶地交界处,坡度较陡。丘陵平缓处河谷阶地发育。
隧道通过区中间高两侧低,北坡较缓,南坡地形较破碎,河床阶地沿丘陵平缓处发育,出洞口坡体较陡峻且为小片居民区。隧址地面标高介于1893.6~2001.6米之间,相对高差约108米,地形起伏。
隧道通过区无大规模不良地质存在,但上行线出口、下行线进口存在有局部偏压影响。隧道洞身身开挖设计为围岩类别有Ⅰ、Ⅱ、Ⅲ类。
隧道洞身按新奥法设计,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以喷C20混凝土、锚杆、钢筋网为主要支护手段,并辅以型钢拱或钢筋格栅为初期支护的加强措施,二次衬砌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结构。洞口段设置加强段衬砌,为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采用型钢拱加强,辅以超前大管棚预支护。Ⅰ、Ⅱ类围岩段采用超前小导管预支护,洞口加强段及Ⅰ、Ⅱ、Ⅲ类围岩段均设置钢筋混凝土仰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