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地震常常以其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力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危害。而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枢纽工程,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行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震中桥梁的破坏将导致交通中断,这不但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济运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将严重地影响震后的救灾工作,使人员不能安全顺利疏散,并阻碍向灾区紧急输送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从而加剧地震灾害。同时,遭受破坏的大型桥梁修复起来困难,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尽早恢复。因此在桥梁抗震研究领域,寻求更有效的抗震手段来抵抗地震对结构的破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对于保证桥梁在地震中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对于城市和地区的抗震减灾工作和地震灾区的震后恢复重建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桥梁抗震设计方法正从传统的强度理论向延性抗震理论过渡。对于中小跨径的梁式桥,利用桥墩的延性性能是当前世界各主要地震多发国家桥梁抗震设计中常采用的方法。桥墩延性减震是将桥墩某些部位设计得具有足够的延性,以便在强震作用下使这些部位形成稳定的塑性铰产生弹塑性变形来延长结构振动周期,耗散地震能量[1]。我国目前的桥梁抗震设计仍属于一阶段设计方法,与美国、日本、新西兰抗震规范和新的欧洲抗震规范EU8-2对桥梁在极限状态、延性设计、时程分析方面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等方面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