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受当前市场经济格局影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理论型人才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现下岗位要求,尤其在轨道交通专业教学中,教学方向需随着市场要求的变动而变动,从而及时适应专业领域的发展。国家近年推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作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获得了全新的改革契机,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调整。现结合“双创”背景下的高职轨道交通专业获得的优势与现存的短板,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创背景;高职教育;轨道交通;教学策略
科技飞速发展趋势下,我国轨道交通行业也处于不断升级变化的状态当中,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升高。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育渠道,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也成为“双创”背景下的一大教育主阵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纷纷开展轨道交通专业,力图为轨道交通行业输送专业化、创新型的应用人才,同时院校也高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行为,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解决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缺口问题。从这一目标来看,高职院校轨道交通教学方向与“双创”背景存在高度契合,可通过两者的相互融合达成“共赢”目标。
一、“双创”的概念及在轨道交通专业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一)“双创”的概念及背景形成。“双创”即创新创业,属于教育模式的一种,自2015年起正式推行,以深化教育改革为核心,致力于大量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有着人才输送层面的支持作用[1]。由“双创”背景的形成过程来看,早在2015年之前,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不断扩大,向社会岗位输送的毕业生数量也不断增高,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攀升,当前就业市场的弊端也随之暴露。与此同时,社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态却并未由于毕业人数的激增而得以缓解,主要与人才培育质量不符合岗位需求有关。为缓解这一结构严重失衡现象,国家推出“双创”政策,试图将富余人才引流至创新创业方向,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创造更多的人才转化渠道,“双创”背景就此形成。
(二)“双创”在轨道交通专业教学中的教育功能。1.填补理论教育缺口,扩宽实践教育路径。轨道交通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将抽象的理论、观点转化为直观的技术操作,在实践教育缺失的状态下,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将随之流失[2]。高职院校虽着重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在实践教育方面仍存在着渠道狭窄的问题,理论教育的缺口逐渐显露。透过“双创”背景要求,高职院校能够进一步正视当前教育格局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更精准的角度找准漏洞,加以修补,推动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整体教学效能的发挥注入新的力量。2.深化学科素养建设,奠定创新创业基础。轨道交通行业对于基础教育的标准要求相对较高,学生需要在学习阶段完成学科素养建设任务,从而在进入岗位后更好地发挥综合能力。在“双创”背景下,学生能够透过更多渠道建立起对轨道交通专业教学的行业认知,了解其中的创业、发展前景,并以此为依据做好自身创新创业的规划,在深化学科素养建设的同时也进一步夯实了行业认知基础[3]。很大程度上,创新创业的发展高度主要以决策者的专业素养、认知为决定条件,因此,在创设背景的综合教育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形成先决基础,对于后续创业生涯的运作与发展也有着重要支撑意义。
二、“双创”背景下高职轨道交通专业教学中暴露的主要短板
(一)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导向作用流失明显。对于轨道交通这类涉猎广泛、内容繁杂的专业而言,教学目标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续教学工作的导向作用,也关系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但就目前高职院校的轨道交通专业教学现状来看,“双创”背景在其中的融合程度不明显,在目标定位上时常存在偏差,或是脱离学生发展实际需求,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其中发挥导向作用,甚至会使学生在自我发展的定位上陷入混乱[4]。同时,当轨道交通专业教学中“双创”教育发展目标缺失时,学生将难以自主形成科学、规范的创新创业素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也将随之减弱,教学目标定位的短视弊端逐渐显露。
(二)教学体系有所缺失,教育形式单一滞后。教学体系是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核心支撑,尤其在轨道交通专业教学中,当教学体系有所缺失时,教师也难以从中摸索出具有逻辑性、层次性的教育形式,其滞后性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效的发挥[5]。结合“双创”背景要求,当前高职轨道交通专业教学中的体系缺失问题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尚未完全融合,脱节现象明显,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无端损耗;二是针对“双创”背景要求的教育配套方案尚未设计完全,整体框架尚未成型,且衔接功能相对薄弱,缺乏多元化形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度较为有限;三是创新创业元素的筛选范围较小,与学生丰富的创新理念、创业想法不相匹配,导致现有教学方案难以落于实处,甚至处于被边缘化局面;四是在内容设置上缺乏学科特色或高校特点,学生在学习体验中的真实性稍显不足,可能制约着专业认知的建设。
(三)课程建设趋于混乱,理论实践衔接不当。轨道交通专业涉及的课程方向较为复杂,需要以合理的课程建设奠定基本教学框架,再有序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衔接。但在目前的高职轨道交通专业教学当中,课程设置现状不容乐观,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基础与“双创”能力的建设。一方面,部分院校并未综合考量专业教学中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逻辑顺序,排布混乱现象已呈常态化,致使教学工作开展中缺乏清晰的逻辑脉络,也不利于学生基础认知的搭建。另一方面,部分院校在课程建设中,并未将“双创”元素纳入其中,学生的学习重点完全倾向于理论通识层面,且难以与实践操作技能产生衔接,最终将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的构建与发展形成局限,不利于规范化教学操作的深度开展。
三、“双创”背景下高职轨道交通专业教学的主要优化策略
(一)转变当前教育理念,重新定位目标方向。要做好轨道交通专业教学的前期铺垫,先需从转变教育理念的方向着手,由高职院校管理决策者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将“双创”元素纳入其中,并以此为出发点,完成后续阶段性教学目标定位,再依照这一框架逐层推动“双创”教育发展进度。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在当前轨道交通专业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质与优势,由合理的角度完成创新创业目标的设定,并结合这一目标,不断夯实专业基础,调动参与积极性,发掘自身短板所在,再逐一修补整改。在这一战略基础上,还可建立层次化的阶段性目标,将轨道交通专业教学细化分为不同板块,更便于查漏补缺,推动教学工作的根本改革。例如,在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方向的过程中,结合轨道交通专业的具体要求,分别设置结构设计、运营管理、信号控制等教学目标板块,要求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中均能达到相应标准,再设计融合不同方向的考核方案,由此保障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够得以均衡化巩固。
(二)修补教育体系缺口,拓宽现有教学格局。针对现有教育体系当中呈现出的缺口,可从查漏补缺的方向出发,在“双创”背景的引导下,不断修补、完善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框架,致力于整体教学格局的逐步扩大。第一,可通过课程开发路径,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教案纳入轨道交通教学体系,同时以“众创协同”的模式,组织全体教职人员共同参与,将“双创”教学体系与专业基础教学体系进行深度融合,开辟出全新的教育体系发展道路,形成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创新化课程模式。第二,在现有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根据目前社会岗位需求,重新作出优化调整,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其中的占比,使其与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同时遵循个体化发展规律,以学生的个人创业目标为基准,将教学工作的引导职能发挥至最大化,保障学生各项专业素养的综合发展。第三,在课程设置中兼顾理论层面的课堂教育与实践层面的技能训练,最终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并融入更为多元的教学手段元素,提升教学形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防止教学功能的流失。
(三)提高课程建设标准,高度衔接理论实践。针对课程建设缺乏规范性的问题,先要从“双创”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进行进一步衔接,为学生在创新创业发展中的素养需求带来力量。一方面,根据专业中基础搭建方向的不同,如概念认知建设、操作技能训练、行业前景评估等,分别设置对应的课程顺序,并依照学生的认知逻辑做好课程分布,同时利用“双创”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尝试将其转化后纳入后续课程内容设置当中。另一方面,将课程建设的改革重点放在“双创”教育的落实与实践比例的增加之上,围绕“双创”这一核心,重新整合包含理论知识、实践探索、创新创业引导等内容的教学资源,并按照逻辑、难度等顺序依次递进,使之形成清晰的教学课程脉络。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可切实以“双创”背景要求为基准,将轨道交通专业所涉及的项目以此划分为认识实践、生产实践、毕业实践等不同层级,再通过校企合作等渠道安排学生进入轨道交通单位参与实习,从而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衔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双创”背景下,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也需要作出相应转变,既是为了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也是为了推动学生的个体职业发展。因此,在后期教学体系建设工作中,有必要推动轨道交通专业教育改革与“双创”背景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条全新的人才培养路径,为后续整体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内在驱动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东娅,李剑富,邓燕.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求的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18,20:45~48
[2]柳清.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双语教学人才培养微探———以Z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28~29
[3]刘智勇.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现状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8,19:202
[4]陶玉芝.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分析[J].居舍,2019,3
[5]喻夏.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地铁行车安全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5
[6]陈之强,丁文龙,禹凤娇,唐孝翠,石巍.拉萨火车站人流疏散的模拟仿真[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15
[7]李希娜.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动力学仿真[D].山东科技大学,2009,5
[8]张金梦.基于系统动力学和物联网技术构建有机蔬菜病害预测模型及固碳量估算模型[D].浙江农林大学,2015-5-1
[9]陈媛媛,朱记伟,周蓓,解建仓.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西安市复合生态系统情景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