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吊装法架设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
一、桥墩轴线偏移、扭转
1.现象:桥梁墩柱的实际轴线与标准轴线发生偏离。
2.危害;造成整座桥梁轴线的偏离或扭转。
3.原因分析:
(1)基础杯口十字线放偏。
(2)墩柱预制时断面尺寸误差。
(3)基础杯口尺寸未预检,杯口偏移,墩柱在杯口内无法调整或因插柱固定时,四周钢楔未打紧;在外力作用下松动;
(4)框架柱轴线虽已找正,但由于墩柱预埋件埋设不牢,调整钢筋时须埋件活动,使柱产生位移。
4.预防措施:(1)吊装前,要对杯口十字线及杯口尺寸,进行预检,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2)桥墩柱中心线,应按桥轴线两次校核,做到中心线准确,且使各墩柱相对两面的中线均在同一平面以内,防止墩柱扭转。
(3)吊装松吊钩时,杯口内钢楔应再打紧一遍,并随即用经纬仪复测;在校正时,钢楔的调整和增减应有严格的工艺要求与安全措施以防止柱倾倒。杯口内第一次浇灌的混凝土,在未达到10MPa前,不得随意拆掉钢楔。
二、桥墩校垂直偏差
1.现象:桥墩柱垂直度超过标准。
2.危害;使墩校受力时.因未保持竖直;产生附加弯矩。
3.原因分析:
(1)吊装时仅用一台经纬仪控制或复测次数不够。
(2)杯口钢楔背紧程度不同,或浇注第一次混凝土后,过早拆掉钢楔;使柱垂直度发生变化。
(3)接口为钢筋焊接的柱,由于采用帮条焊接和搭接焊接时,焊接变形对柱垂直偏差有直接影响。
(4)双肢门形柱由于构件制作偏差或基础不平.只能保证单肢垂直,吊一肢则垂直度超标。 。
4. 预防措施:
(1)安装墩柱时,垂直度要用两台经纬仪在两个方向控制。安装Y形柱时,吊索中心应与Y形柱重心重合。
(2)杯口混凝土强度未达10MPa时,不得拆除钢楔。
(3)焊接钢筋时,必须采取合理施焊顺序,减少甚至避免焊接产生的变形对柱垂直度的影响。当发生变形影响柱的垂直度时,根据钢筋残余变形少于热胀变形的原理、利用电焊或氧乙炔火焰烘烤钢筋以调整校的垂直度。
[4)对双肢门形柱等墩柱要对其各部主要尺寸严格预检,杯口底部两肢要平,不符要求者及时处理好。如两肢垂直偏差相差大于2cm时,两肢垂直偏差应适当均衡调整。
三、桥墩顶面标高不符合设计高程
1.现象:吊装后的桥墩顶面高程与设计高程不符,差值超标。
2.危害,引起桥面设计高程与设计不符。
3. 原因分析:
(1)基础预留杯口底面高程不符设计值。
(2)墩柱与益梁拼接后,其高度与设计值相差较大。
(3)柱身不垂直,造成墩顶标高与设计值比有高有低(墩顶 有横坡时)。
4、预防措施:
(1)实测拼装后每个墩住的高度。
(2)按设计要求的墩柱顶面高程计算出杯底所需标高,采用高标号砂浆按高程抹出杯底。
(3)各柱吊装后的高程调整,由杯口内垫钢片调整。
四、T形墩柱盖梁与柱身连接处不平
1.现象:T形墩现场组合张拉后,盖梁与柱身接缝处不平顺。
2. 危害;影响桥墩的外观质量。
3. 原因分析:
(1)现场组拼盖梁与柱身时,底面垫墩不平。
(2)接连处柱身与盖梁的相关尺寸不一致或端面不垂直。
4.治理方法:
(1)严格控制T形墩柱的预制件尺寸,一般采用盖梁和校身向模浇注,组合面用涂刷隔离剂的钢板隔开。
(2)在现场桥基两侧的组拼场地上,拼装T形墩柱场地平整坚实,组合墩垫用C13混凝土现浇,盖梁与墩柱顶面间。垫5mm厚橡胶板。橡胶板的作用是保护盖梁及柱顶面不被损坏。其布置如图2-7-1所示。每个墩垫顶面高程用水形仪实测,保证其高差不大于2mm。在盖梁与柱身的接合处断面上,满刷环氧树脂,然后向前平移柱子,使柱子与盖粱结合面缝隙不大于10mm,并进行张拉组合。
五、柱安装后裂缝超过允许偏差值
1.现象;墩柱安装后发现裂缝超过允许值。
2.危害:影响墩柱的外观质量;引起墩柱钢筋的早期锈蚀,严重时,降低墩柱的承载力。
3.原因分析:
(1)墩柱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标准的70%便吊装。
(2)设计忽略了吊装所需要的构造钢筋。
(3)吊装前未按工作状态校核墩柱的刚度,并采取加固措施。
4.治理方法;针对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对发生的裂缝,如危及结构安全的要报废。否则按裂缝处理方法班行处理。
六、板安装后不稳定
1.现象:板安装后其四个角不在一个平面内,使板安装后不稳定。
2.危害:造成板的实际支承状况与设计不符,改变了板的受力状况。
3.原因分析:
(1)板预制时板面翘曲不平。
(2)板底砂浆铺垫不平;
4.预防措施:
(1)对预制板入场前进行捡验。
(2)将板底砂浆铺平。
5.治理方法:对不稳定的板应吊起重新垫塞使其安装稳定。
七、梁面标高超过桥面设计标高较大
1. 现象:桥面实际标高要比桥面的设计标高超过较大。
2.危害:造成桥面竣工后,中线标高项目合格率低。
3.原因分析:
(1)各部位如基础顶面标高、桥墩顶面标高超过设计值。
(3)桥墩柱高度由于预制时控制不好,超过设计值。
(3)梁安装后由于扭曲,使桥面标高超过设计值,或预应力混凝土梁反拱度超过设计值,为保证桥面铺装的最少厚度,使桥面标高与设计值发生偏差。
4.预防措施:
(1)必须严格控制基础顶面,桥墩顶面标高,当基础顶面标高超设计时,应减少墩柱高度以维持桥墩顶面标高满足设计标高要求。
(2)控制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反拱度和预制梁的扭曲程度。
(3)尽量维护桥面铺装的最少厚度,当桥面标高稍低于设计值时,可用加厚桥面铺装层来调整最后桥面的设计标高。
八、梁顶盖梁、梁顶台帽和梁顶梁、
1.现象;吊装上桥的预制梁的梁端牛腿与盖梁或台帽间缝隙过小。相邻两跨的梁与梁之间的缝隙太少,甚至有时相顶。
2.危害:由于相邻两跨梁间的间隙小,当梁受热仰长时,没有变形余地而拱起,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或造成盖梁、台帽等被顶坏。
3.原因分析:
(1)盖梁或台帽的外形尺寸(尤其现浇时)控制不严,使盖梁或台幅顺桥方向尺寸偏差未控制在+0~10mm之间。
(2)预制梁的梁端牛腿部位尺寸控制误差不严,一些牛腿明显跑模,或台帽现浇时胀模造成尺寸偏差过大。
(3)墩柱安装成现浇后,桥墩轴距出现负偏差,而预制梁常出现正偏差。造成吊装后梁顶盖梁。
4.预防措施;
(1)严格进行现浇盖梁,台帽模板的检查,确保模板不变形,支撑不移动,防止胀模、跑模现象发生。
(2)对预制盖梁及大梁,要把好进场检验关,及时发现外形尺寸超标的构件,并注意控制梁长,盖梁宽为负偏差。
(3)把好墩柱安装前后的轴距测量检查关,防止出现负偏差及超标的正偏差。
(4)吊车上梁前,在盖梁上,放出桥梁轴线与每片梁的中线,并在预制梁的两端上,划出中线。吊装中。首先注意梁上的编号,避免用错位置,其次保证大梁就位时的中线偏差和梁支座偏差小于标准,并注意控制梁体牛腿与盖粱间隙,不少于40mm,克服温差变形产生的顶梁现象。
九、预制T形梁隔板连接错位
1.现象:预制T形梁用装后,横隔梁平面位置相差较大,或横隔梁底不在一水乎线上。
2.危害:削弱主梁有效地将荷载进行横向分布,影响桥下外观质量。
3.原因分析:
(1)预制中,横田梁与梁端间距控制不严超标;安装后为保证梁间缝等宽,形成横梁错位。
(2)预应力混凝土梁张拉后反拱度不同,形成横梁下缘不在一水平线上;或横梁高预制中掌握不严,造成下缘不齐。
4.防治方法:
(1)预制中,严格控制隔梁位置和横粱尺寸及预埋件位置。
(2)控制预应力混凝土梁张拉后的反拱度在各梁间的差值。
十、摔梁事故
1.现象:用装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梁掉落损坏的事故。
2.危害:轻者使梁损坏,重者使梁报废。
3.原因分析:
(1)桥墩上门式架在横移构件过程中,盖梁端部混凝土受剪破坏,使门式架倾倒造成落梁(门式架支点在盖梁上承压面过小所造成)。
(2)门式架吊梁中,由于梁横向刚度小,起吊偏重心,造成梁倾斜而损坏。
(3)两台吊车架梁作业,由于相互配合不善,造成一吊车吊杆与桥墩相撞,吊杆折断造成落梁。
4.预防措施:
(1)当盖粱长不够门式架布置时,可用附加托架的方法加强盖梁端部,防止被剪断。附加托架见图2—7—2。
(2)采用吊装架或横担来克服单片梁的横向刚度不足。
(3)制定吊装方案时,认真制订两台吊车的配合作业要求,挑选有富裕吊装能力的吊车,并安排好两台吊车起吊时停放的位置。
十一、预制挡墙板错台或不竖直
1.现象:预制的桥梁引道的挡土墙墙板间错台、不平或挡墙板自身不竖直,发生内俯或外仰。
2.危害:挡墙板不竖直,当墙后土压力增大时,易发生倾倒事故;挡墙间错台,影响其外观质量。
3.原因分析:
(1)档墙板预制时平面发生翘曲。
(2)吊装中未严格控制挡墙板的垂直度和接缝处的平顺。
(3)挡墙板的榫口尺寸偏差大,插口深过浅或灌缝豆石混凝土不密实。
(4)挡墙板内侧境土时,未采用有效措施控制挡墙板的位置,使其内俯或外闪。
4.预防措施:
(1)严格检验挡墙板的平整度;控制其预制时的翘曲程度。
(2)安装挡墙板时,用靠尺认真检查其垂直度,特别是与桥台挡墙板现浇部分相接那块挡墙板的垂直度,并以此为基准,块块控制。可用横方木,通长夹固墙板,用木楔调整其接缝处的平顺和垂直度。
(3)要保证插口深应大于35cm,灌缝豆石混凝土必须插捣密实,并注意其强度。
(4)内侧填土时,应采用有效措施,保证挡墙板不发生俯、仰,并用经纬仪进行校验其竖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