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的基础形式通常根据建筑的结构类型和地质条件来确定,一般有以下几种基础形式:
 
1. 扩展基础:扩展基础适用于软弱地基或需要承受大荷载的情况。它通过增大基础底面积来分散建筑物的荷载,常见的扩展基础形式包括浅基础中的带梁扩展基础和深基础中的桩扩展基础。
 
2. 衬砌基础:衬砌基础适用于地基较深而坚硬的情况。衬砌基础是在地基表面挖槽后,再加固加宽槽底和侧壁,形成衬砌结构,并在槽内建立建筑物的承重墙或柱子。
 
3. 桩基础:桩基础适用于较深的软土、沉积土、填土等地基情况。桩基础是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钻入或打入地基内,通过桩的端阻力或桩身摩擦力来转移建筑物荷载到较深的稳定层。
 
4. 板桩基础:板桩基础适用于软土深层地基,可以有效地加固地基,并平衡地基下沉。它是通过嵌入地基的板桩来形成的基础系统。
 
5. 深基础:深基础适用于地质条件复杂、地基强度较差的情况。深基础通常是指打桩基础和基坑开挖支护,如钢筋混凝土桩、钢管桩、螺旋桩等。
 
选择适合的教学楼基础形式需要考虑地质勘察的结果、设计要求以及经济性等因素,并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建议在设计过程中,寻求专业建筑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的指导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