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速公路施工项目中,工程设计变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其变更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施工工程的现场进度及项目经营效益。本文从施工角度具体探讨如何做好工程设计变更,使其能更好地促进项目生产、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工程变更;经济效益 
  工程设计变更可以说是高速公路施工项目中一项基本而且十分重要的内容。我们首先要充分理解什么是工程设计变更。通俗地讲,工程设计变更通常是指在工程实体施工之前,因原图纸设计文件与现场实际施工条件不符或者不能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而对原设计所做的修改、补充、调整。这样的变更一般是由于设计单位对实际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及其它外部环境等勘查不充分而造成的;或者是由于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环境发生突变(包括工期改变)而不能按原设计进行实施从而产生的变更。从施工角度进一步理解,工程设计变更就是根据现有的实际生产状况,在满足生产产品质量、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变被动为主动,对原设计提出变更,使之更切合于现场实际情况,有利于施工生产,加快生产进度,达到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当然,工程设计变更不仅存在一定的潜在效益,同时也存在风险。如何做好工程设计变更,降低变更风险,作者认为要从工程项目的整体去考虑,使工程设计变更的理念贯穿于项目运作的全过程。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项目投标阶段的信息收集及分析 
  所谓信息收集,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收集是信息得以利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信息收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具体到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在前期投标阶段,投标人要尽可能多的收集项目实体工程及与之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准确分析。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三个基本原则。 
  1、准确性原则 
  首先要求我们收集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对招标文件要反复的熟悉、核实,确定招标文件的各部分内容是否准确。尤其对招标文件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工程量清单要认真对比分析,看是否存在信息的前后不一致。往往在技术规范的“计量与支付”相关规定中,很多工程量是作为附属工程不予计量的,而工程量清单文件仍将这些不予计量的工程量列入其中。因此,依照收集信息的准确性原则,在投标分析报价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工程量并加以分析,使投标报价更具有预见性,将后期施工阶段的变更风险降至最低。
  2、全面性原则 
  在当前很多正在实施的高速公路项目中,部分工程设计变更是由于投标阶段的信息遗漏所形成。建设方在招标阶段常常由于时间紧迫、招标图纸粗略等原因,其提供的工程量清单经常出现缺项、漏项的情况。这种情况反映到后期施工时必然引起相应的工程变更。因此,在投标阶段,要尽可能较全面地收集招标文件信息。特别要注意熟悉招标图纸,重视现场实地考察,对可能引起设计变更的部分先加以筛选并进行重点分析。比如路基软基处理、涵洞通道的增加、防护挡墙变化、隧道支护参数调整等等。对招标清单中明显遗漏的工程量分项要及时发现、及时提出质疑。 
  3、时效性原则 
  所谓时效性原则,就是指收集信息要及时、有效。这一点细节往往容易忽视,比如对建设方发布的招标补遗书掌握不及时,从而造成信息滞后、影响投标质量。再比如,我们常常很重视投标文件的内业编制而对实地考察走马观花。事实上,招标设计文件中提供的信息往往与实地情况存在很大偏差。究其原因是由于从设计单位考察现场到建设方发布招标信息,这期间至少经历半年甚至更长的时差,现场情况很可能已经发生改变。没有经过详细的标前实地考察,仅凭建设方提供的过时信息做分析报价,这样会给施工阶段带来设计变更风险。 
  总体来讲,设计变更在项目投标阶段,强调的是一种风险防范意识,使投标报价更具有预见性,将后期施工中的变更风险降至最低。 
  2 项目施工准备阶段的变更 
  项目中标后,具体的施工现场环境已定,同时施工设计图纸亦已下发。我们在施工准备阶段,要仔细复核设计图纸文件,对现场的原始地形地貌要反复踏勘。将设计图纸与现场结合起来,初步确定哪些属于可能变更的范围,变更的工程量大小及施工难易程度,同时将预计变更作造价分析,对比原设计施工的经济效益。通俗地概括就是“能不能变,该不该变”。现结合作者本人的施工经验加以举例阐述。 
  1、路基软基处理工程变更:例如青兰高速陕西某标段,原设计路基有大量的过湿土砂砾换填。进场后,经过实地考察,原设计过湿土路段由于近年当地村民围堰造塘造成水路不畅,形成大片淤泥。这已经与设计考察的现场情况发生了变化,按原设计砂砾换填显然不可行,因此要求设计变更成抛石挤淤。这样一来,既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同时也满足了施工质量要求。从工程难易程度讲,抛石挤淤方案比砂砾换填碾压更简单易行,而且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隧道工程进洞变更:隧道工程中,往往明洞施工成本高、综合效益低。我们应该准确测量隧道进出口地形断面图,根据隧道施工“早进晚出”的原则,合理变更调整隧道明暗交界位置,从而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3 项目施工阶段的变更 
  项目施工阶段的变更属于变更工作的重点阶段,这个阶段的变更通常是由于外在工期限制或者现场的客观突发情况所引发的。做好这个阶段的变更工作,重点不仅考虑变更工程本身的成本造价,更要考虑由于变更所带来的工期变化。举例来讲,一段防护挡墙,原设计为浆砌片石,如果仅从单价角度分析,可能变更成片石混凝土更加划算。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在提出变更到变更层层批复的过程中,时间成本在不断地增加,等到变更方案完全审批下来时,数天甚至更长时间已经过去了。这里就必须考虑在此过程中现场人员、设备的待工而形成的时间成本。因此,应该注重变更的时间成本,从有利于工程施工造价和进度两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工程设计变更。下面仍以作者施工的某项目的一具体工程变更作分析说明: 
  该工程为左右分离式黄土隧道工程,在进洞300m后穿越冲沟地带,该冲沟段落属于V级围岩浅埋段,洞顶黄土覆盖层厚度为8~13m,左右长度约为50m。 
  原设计方案A:左右洞洞顶均采用ф50注浆小导管进行地表注浆加固,注浆范围为左洞LK108+670~LK108+720,右洞RK108+700~RK108+750,即左右洞注浆长度范围均为50m; 
  变更方案B:取消地表注浆加固,改为洞内加强支护,将原地表注浆加固对应的洞内支护前后各扩大10m进行初期支护加强处理,即左洞LK108+660~LK108+730、右洞RK108+690~RK108+760段I20a型钢拱架间距由原设计75cm/榀调整为50cm/榀,ф50超前小导管纵向由原设计3m/环调整为2m/环,同时增加系统锚杆和锁脚锚杆支护。 
  我们可以从造价和进度两方面进行对方案A、B进行综合比较: 
  1、造价分析:按原设计方案A施工,由于注浆量多少难以预见,而合同计量时只计算ф50注浆小导管的延米总量,注浆量综合在每延米小导管的单价中,因此A方案中极易发生注浆量过大而超出该分项工程的计量总价。如果在实际施工中为控制成本而人为减小注浆量,这样施工质量就难以保证。而方案B中不存在难以预见的工程量,增加的型钢、导管等支护工程量均可以明确总量并纳入相应的合同计量清单,经分析,方案B较之方案A共增加造价69万元。在本项目隧道施工中,支护工程属于预期盈利分项,总造价增加即预期盈利随之增加。 
  2、进度分析:方案A中地表注浆加固涉及到洞外征地,因征地工作牵涉土地、林业及当地村镇等不同部门,审批手续复杂,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受阻,将直接影响现场工程的实施进度。同时地表注浆必须在洞内开挖支护之前进行,否则将直接影响洞内施工。另外地表注浆施工质量较难控制,该段落正处于冲沟低洼处,山体偏压严重,地表有明显的流水浸泡,地表注浆大面积钻孔施工中可能导致地表水沿注浆孔往下渗透,洞身土体反而会遇水软化,给洞内施工造成安全隐患。按方案B采用洞内“短进尺、强支护”的方式施工,洞身支护系统得到加强,而缩短一次开挖支护距离、增加施工循环次数,日施工进尺仍能达到3m左右,从而保证了施工进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变更方案B是可行而且必要的。同时由于该变更减少了业主的征地费用,并确保洞内施工质量进度,因此得到业主、设计、监理等各方的一致赞同。 
  施工实施阶段,我们常常遇见一些突发情况的发生,这时也要注意及时申请设计变更。特别在隧道工程施工中,由于围岩地质的变化,我们及时根据现场情况作出判断——是否应该加强施工支护,这种设计变更一方面保障了施工安全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间接促进了生产效益。试想一下,如果由于设计变更不及时而造成隧道施工进展缓慢,更有甚者造成重大塌方事故,这都会给整个工程带来工期延误,造成损失。这里的工程设计变更强调的是变被动为主动,根据现场的实际施工条件,从有利于工程施工安全及进度出发,积极掌握相关的数据、现场照片等文字影像资料,提出变更要求。 
  4 项目设计变更的风险防范 
  在公路工程设计变更中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因素,比如施工现场环境、外部市场变化等等,因而其必然存在变更风险。如何做好工程设计变更,自然也就包括如何防范设计变更风险。在此,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建立完善的变更风险评估机制 
  我们做任何一个工程设计变更,不是“为变更而变更”,变更很多时候涉及到施工方案的改变、工程实体材料的变化。建立完善的变更风险评估机制,及时掌握相关变更信息,这样才能降低变更风险。首先要看这种变更是局部的、单个标段的,还是牵涉到整体的、全线范围的变更。对于后者,我们要充分了解相关材料市场信息,因为大范围的变更可能导致某种特定材料短期内用量急剧加大、价格飙升,致使变更成本增加,达不到预期的变更经营效益。这就要求项目经理部从工程方案、试验材料、计划经营等方面综合考虑,及时评估变更带来的工程施工风险、市场变化风险,避免因风险评估不充分而形成变更前期施工容易、后期因材料涨价而施工困难。 
  2、积极探索工程变更风险分散办法 
  风险是以一定概率形式出现,工程设计变更风险同样如此。从某种程度上理解,风险肯定存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分散工程变更风险。针对目前项目经理部的运行模式,公路工程项目一般存在建设单位(业主)、承包商(项目经理部)、分包商(劳务分包队伍)三方面的利益关系。从项目经理部角度看,我们要积极将变更风险从向上、向下两方面转移分散。这里以作者经历的某铁路隧道工程变更为例进行详解。 
  该铁路隧道为特长隧道,根据原图纸显示,其围岩为V级,地质钻探揭示为破碎泥夹石,部分地段有溶洞及煤矸石岩层。由此判断,该隧道在实际施工中极有可能存在设计变更。项目经理部采取了变更风险分散措施,即对支护参数调整一次变更估算在10万以内的,由分包商自行承担变更风险。在突发的隧道特殊变更(如塌方处理),分包商必须立即组织临时按项目经理部要求处理,其发生的变更费用在业主方未给项目部确认前,风险由分包商合理承担。同时项目经理部积极主动提请业主、监理、设计等单位,加强设计变更沟通,这样可以将变更风险尽量分散,从而保证工程施工不因变更而临时停滞,同时也确保了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效益。事实证明,对于特长隧道的工程设计变更,从合同签订着手,分散变更风险是可以借鉴采用的。 
  综合以上论述,工程设计变更是一个贯穿于项目始终的动态管理过程。做好工程设计变更,对每一个施工项目都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合理的变更及变更风险控制,保证项目施工生产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