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我国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在建筑物的使用方面,人们 要求和期盼值也越来越高。而随着不断创新的结构形式。对于建筑物的抗震结构上,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承载力,还需要具有更强的地震作用反应能力。针对建筑物结构,在改变使用功能和地震力破坏下,提高其地震防震效果,并进一步加固结构地震性能效果。我国目前在建筑物结构加固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结合新实施的新抗震规范,和房屋结构的地震效应,提出了新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 

[关键字]加固 抗震性能 目标 原则 
  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其带来的后果甚至是毁灭性的。它对人类社会主要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危害:(1)地震会严重破坏建筑物,使建筑物倒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2)地震还会引发其他的灾害,如火灾和水灾,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直接的破坏,社会影响极坏。为了能有效规避地震带来的破坏,需要从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和抗震性加固方面,进行设计和研究,本文重点分析的是建筑物结构抗震性加固的性能指标。 
  1 抗震性能化设计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也开始加深了对结构地震反应特征和地面运动特征的认识。这样开始不断完善和发展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和地震反应分析能力。目前对结构地震反应已经采用了非线性动力理论的分析方法,而随着近几年来频发的地震灾害,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抗震设计方法和设防标准。 
  在初期阶段,为了对结构安全作出保证,采用单一的设防水准作为抗震设防的标准。而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地震的反应特点和不确定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了对结构安全和经济二者的之间的合理关系更多的予以考虑。又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多级设计思想,抗性能设计开始向多层次、多目标的方向发展,并以提高结构承载力为主要目标。目前国内外抗震设计主要采用一种多层次多目标的设计,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结构承载力,采用防倒塌和设防的构造,对建筑物实施控制。这种设计原则会尽可能的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侵袭时不发生倒塌,进而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作出保证。但它仍旧会带来很强的破坏力,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样为人们所无法接受。 
  目前,对建筑物抗震性能方面,无论是公众还是社会,都提出了多层次和高水平的要求。这样不单单是对强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倒塌进行规避,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降低中小地震带来的损失,在建筑物结构的地震反应上,为了对不同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予以满足,需要设计具体化的性能指标。 
  在性能化设计理论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2010年12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新的地震规范:在建筑抗震的性能化设计方面,应综合考虑变形能力和抗震承载能力,新的设计规范灵活性和针对性非常强。它充分考虑在建筑物地震反应方面,不同业主提出的不同需求,选择合理的布局结构构件和结构形式进行结构的设计,对业主的特定需求予以满足。在既有结构加固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针对关键构件、某些部位或者整个结构,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措施,使抗震的安全性进一步提升,以对其结构的使用功能予以满足。 
  2 结构抗震加固的性能目标 
  在地震作用下,剪力是建筑物的地震作用力的主要表现。位移是地震变形的主要反应。依照抗震抗震规范,对既有结构进行设计,使其变形反应对规范限值予以满足,承载力也能对规范需求给予满足。因为在建筑物的使用上,有着不同的使用要求,同时针对建筑物结构的地震反应,不同的业主要求也不一样。而这种要求也就是结构的性能化指标,包括位移、层间位移和加速度三个方面的性能指标。在对建筑物抗震性能加固方面。需要依照这三个性能指标进行。 
  2.1 加速度—性能控制指标 
  位移变量是对建筑物地震反应带来影响的主要因素,但有一些建筑物在使用功能方面,限制了加速度。所以加速度,也就是性能指标,成为这些建筑物主要性能控制指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会出现扭转或平动等整体反应。若建筑物变形结构以平动为主,则剪力为平动产生的主要反应力,平动位移也是其主要的变形情况。若建筑物发生的是扭转变形。则破坏力会沿着建筑物边缘向内部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建筑物的全部构件,在这种破坏方式下,会无法正常发挥承载能力。所以我们在对结构进行设计时,应规避在地震作用下,结构设计所发生的地震反应是以扭转为主的反应。 
  此项控制指标主要是在加固过程中,重新分配和调节剪力,或者是通过增加阻尼支座或者是增加附件构件,提供性能指标以一个附加的阻尼,对地震剪力的作用进行抵消,进而对剪力和加速度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2.2 位移—性能控制指标 
  在性能和结构方面,加速度仅仅是一个方面,位移是主要的表现。当前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和性能化分析,是性能化设计的主要方向。对于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控制方式主要是采用位移进行,已经成为最有效的途径,实现性能化抗震设计 总体目标。由于地震会产生不同强度的水准,构件或结构采用结构的位移作为相应指标,采用位移对结构的变形程度进行控制。结合业主提供的性能位移,加固设计既有的结构。 
  3 结语 
  抗震设计方面,新规范性能设计理论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设计原则。针对既有结构的加固方面,也有了新的思路和概念。在加固时,不单单是从承载力补强方面进行考虑,还要综合考虑业主对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使建筑物抗震和加固设计,能对不同的需求予以满足。结合抗震设计的相关理论,将抗震设计和加固从承载力指标转向性能指标,保证结构抗震具有灵活性和具体性的特征,为未来的提供新的抗震加固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闯兴.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演变和展望[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 
  [2]徐斌.新规范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浅析[J].广东水利电力.2010. 
  [3]辛力.高层建筑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法学,2006. 
  [4]王丹.浅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消费导刊.2008(11). 
  [5]王新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探讨[J].商品与质量.2009(S4). 
  [6]佘素敏.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的分析[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