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混凝土承重能力强、性能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当代建筑工程中,是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但是无论施工过程多么严谨,还是会出现深浅长度及样式都不相同的裂纹,影响建筑物美观程度和使用性能。如果居民楼表面出现裂痕,往往会使用水发生渗漏,从而毁坏家庭装修,引起客户投诉索赔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混凝土裂缝成为绝大多数的建筑工程中难于攻克的问题。本文对目前混凝土出现的裂缝问题作了简要阐述,并结合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楼面裂缝;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0 引言
当前建筑工程中,使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所建造的楼房面板产生的裂缝是所有建筑在质量上都会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建筑设计、材料和工程实施三个方面加以预防和改善。从工程施行,设计制造和材料设计等原因来重点分析楼面裂缝的综合性防治及一些可行的措施。
目前由于建筑业发展迅速,混凝土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部分厂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低于同行业竞争者,因此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煤灰和颗粒较粗、含泥量高的中细沙以及价格和性能都较低的混凝土外掺剂。这种竞争手段明显导致了混凝土的质量不过关,使其在结构承重和持久性方面都受到极大影响。众所周知,由于建筑结构部位的不同,其所承担的作用就不同。混凝土的生产也和建筑部位有关,然而商家的恶性竞争使得目前市场上的混凝土性能不断下降,楼层表面的裂纹始终不能改善[1]。
1 裂缝产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1.1 设计中的重点加强部位 从工程使用材料的角度来看,由于建筑业所用砼具有收缩性,加上室外天气温度变化的影响,住宅建筑现浇楼板中常出现裂缝。就统计显示,当前建筑中出现裂缝最多的地方主要是房屋四面阳角处在距离角落1.2米左右的地方,也就是楼板的分隔配筋的负弯矩筋和角部放射筋尾端或者外面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目前使用现浇楼板的各种建筑当中。
另外,从设计这一环节来说,当前的住宅建筑多考虑的是强度问题,因此忽视了混凝土的性质特点和室外温差等的影响,使得钢筋数量配备不达标。房屋四周的角落因为受到横竖两个方向墙面和横面房梁的牵制,楼层表面砼的变形性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结合钢筋配备数量不合格等原因,最终导致这些地方最先出现裂缝,最常见的是45度左右的斜裂纹。尽管这种裂纹对于住宅在结构上不存在安全问题,但是如果有水渗透到裂纹中,不仅会破坏住宅的装饰,还会产生房屋漏水等问题。根据笔者近几年在图纸会审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来看,建筑商和住户开始有意识的加强四个阳角处的钢筋数量配置,负筋也不再分离切断。并且这些年的实践表明,该种设计已经能很好的应对楼表面出现裂纹。
然而对于另外一种设计方式——在墙角处放置放射形的钢筋,近年来的建筑实践表明其并未对防止楼面裂纹产生较大的作用。首先,在现浇楼板中,钢筋产生的弯曲现象会导致难以平仓;其次,放射形的钢筋长度一般在1.1米左右,不算太长。当住宅的四个阳角处是按照分离式的设计来加入负弯矩短钢筋,而没有使用多层次多方向的钢筋来达到加固作用时,放射形钢筋的尾端和外面仍然会出现混凝土产生的45度左右的斜裂纹。但是如果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使用钢筋,横竖两个方向上钢筋交错便能有效预防和抵御斜裂纹通过放射形钢筋转移到墙面。最后,因为通常在设计中,放射形钢筋只有一层,且放置在交错的钢筋网上面,使得钢筋杂乱无章,面板各处承重能力不均匀[2]。
1.2 商品砼的性能改善 泵送商品砼进行浇筑的方法已成为主要的方式,可是市场竞争的效应致使大量的商品砼厂商为谋取利益采取掺入煤灰和价格低廉、性能低下的的掺剂,加上使用颗粒较大、含泥量较高的细沙,从而极大的影响了混凝土的使用效果。对于此类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健全对商品砼厂商的行业管理,根据成本的价值,相应合理的改变商品砼的市场价格,相信政策下达之后,商品砼厂商会转变以往的思想,把握好成本质量,使用高质量的砼外掺剂,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值。所以,合理的控制体系的建立,对于改善商品砼质量和性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承包商而言,在购买商品砼的时候,应该视工程不同的需要来对砼提出精准的要求,而不能只顾自身利益,减少开支,来购买低性能低价格的砼,若是这样,则砼的性能将会大大折扣,所产生的收缩裂缝将会越来越多。在现场,应该注意每一车商品砼的毁塌度,以此来保证砼熟料的半成品质量[3]。
1.3 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除了以阳角45度斜裂纹为主的裂纹类型外,楼面裂缝还有另外两个主要的类型:一个是预先埋线管及线管集中分散的地方,另一个是在施工的时候临时性的较大、使用次数较多且较为集中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从施工方面来分析,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1.3.1 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楼面砼板中的钢筋的抗拉能力,解决了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问题。但是钢筋的这一功效都要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实际工作中,保护层在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的情况之下是比较容易掌控的,横纵向的垫块间距在1米左右。与此不同的是,楼面上层的钢筋网比较难于保护,一直无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上层的钢筋一般比较细软,容易变形弯曲,禁不起踩踏;钢筋离楼层模板距离大,无法受到其的依托保护;作业复杂,人员较多,踩踏频繁;上面的钢筋网细小,撑马间距较大或不设间距。而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并且横线间距小于700mm,尤其对于Φ8之类的细小钢筋,撑马距离应当控制在600mm之内,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对于人员践踏的问题,我们可以有序的安排各个作业的工作时间,绑扎好板底钢筋之后,线管予埋和模板封镶收头工作应及时完成,杜绝后续问题的出现,来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对于施工人员的通行问题,需要在楼道等出现频繁的地方建立简易的通道。同时,应加强操作人员的自觉意识教育,使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对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引起重视,自觉的维护保护它们,需要行走时,要走钢筋小马撑支撑点,禁止随意践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在砼浇筑之和过程中,安排足够的钢筋工进行维修。对裂缝的容易发生的地方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部位,砼工在浇筑时应该铺放可供临时活动的跳板,以此来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最大限度内避免上层钢筋再次受到践踏变形。
1.3.2 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需要注意的是,多根线管的集中分散处对于截面砼来说是比较脆弱的环节,容易发生裂缝的现象。但是当预先埋设线管的直径和房屋的开间宽度同时比较小的时候,由于线管的铺设走向和砼的收缩和受拉的方向不同,所以不会出现楼面裂缝的现象。相反,当预先埋设线管的直径和开设房间宽度同时比较大时,就很容易出现楼面裂缝的现象。所以对于较粗的线管或者是多根线管的集中分散处,应当加强对垂直于线管的钢筋网的建设,直径在6-8之间,间距小于等于150mm,而且两端的锚固长度必须大于等于300mm。在铺设线管的时候,尽可能的避免立体交叉现象,在交叉布线的地方可以采用线盒,而且在多根线管的集中分散的地方,采用放射形分布的方式,最大程度上防止紧凑平行排列的现象出现,来保证线管下面砼的顺利灌注以及振捣的严密,而且在线管数目很多,使集散口的砼的截面很大程度上削弱时,应当按照预留孔的构造要求在其周围增加设立上下各直径为12mm的井字形抵抗裂缝构造的钢筋[4]。
1.3.3 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建筑主体的建造是施工过程中耗时最长的工程,因此在当前建筑业中,如果要狠抓工程的质量势必会推延竣工时间。目前,楼层主体的建造一般是每6天一层,就算抓紧赶工,完成一层的时间也不会少于5天。但是与此矛盾的是楼层现浇之后还需要多于24小时的养护,如果养护时间不足就进行接下来的如绑扎钢筋、调运材料等活动,将会加大大房间的顶部和底部的受力负担。一方面,就大房间本身来说,其砼的总体收缩值不大,弹性空间不足;另一方面,不足时的养护所导致的混凝土面板承重能力不够等问题将会使楼板在材料吊卸过程中受到震动荷载的影响,产生各种样式的裂纹。同时,裂纹形成后是无法修补的,久而久之会演变成持久性的裂纹。尤其是在较高楼层快速施工的过程中,这样的问题如果出现便无法改变。
对于此类裂纹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施工过程在掌控速度的同时,必须把握工程的质量,切不可因为赶工而导致粗制滥造的现象。每一层楼板现浇之后都必须进行不低于24个小时的养护;第二,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制定完整的施工计划表。在楼板养护工程中,可以进行测绘、定位或钢筋焊接等工作,严格避免因为吊卸重量级的材料而导致的震动荷载。在经过足够时间的养护之后,可以分批量的先调运较轻的材料,进行钢筋绑扎等对墙体冲击较小的施工活动;第三,在安装模板等负荷较大的材料时,不能将所有物体堆置在一处,避免部分楼板尚未养护好而产生裂纹,要注意分散放置材料。第四,要充分考虑到大房间要运用到的模板支撑架的搭设问题。此过程中,需要加强加密之后的立柱和格栅增设支撑架的承重力度,避免在材料调运工程中所产生的震动荷载现象。同时,在新建的砼表面要铺上旧模板以保护楼板的完整性和分力性能,从根本上预防裂纹产生。
2 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现浇楼板频繁出现并一直未解决的裂纹现象,世界上许多建筑专家都进行过研究思考。虽然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但是通过从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断尝试的预防和改善措施所积累的经验来看,要消除这一问题仍然需要在建筑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进行技术上的改造。相信在国内外的普遍尝试之后,定能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江海,杜寒松.浅析楼面裂缝原因及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8).
[2]王刚,张春婉.楼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1).
[3]李卫军.浅谈楼面裂缝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3).
[4]李惠波.楼面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