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对于建筑物的外观和质量要求也在随之提高,尤其是砖混结构砌体中经常会出现脚手眼,这看似简单的地方经常被施工方所忽略,但是砖混结构砌体脚手眼的存在很多时候会导致一系列的建筑质量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作一个详细的阐述,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砖混结构砌体脚手眼的美观、安全。
关键词:砖混结构砌体;脚手眼;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TU398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越来越多的人流向城市,而且国家对于城镇化建设比较重视,这也就造成了各地都在兴建工程项目,建筑行业俨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虽然我国的建筑市场较大,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建筑技术方面起步较晚,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建筑施工设计体系也不完善,在砖混结构中脚手眼只是一个微乎其微的细节,但是正是由于这些细节近些年接二连三地出现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也为建筑物的使用遗留了安全隐患。针对这些笔者就不留脚手眼作了一定了尝试探索,根据数据显示对于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并未有多大影响。
二、砖混结构砌体脚手眼存在的问题
1 通常所说的砖混结构砌体主要是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一种,改变了传统建筑施工方案,不再是用砖作为建筑材料,而是用砖和水泥进行浇筑,这样就可以确保高层建筑的牢固,但是在建造建筑物时需要人工对建筑物墙体外围进行施工,这时就必须要有支撑的地方,而砌体上脚手眼的出现就是为了安装脚手架,以便施工人员可以站在脚手架上进行施工,通常都是用钢管作为支撑材料,脚手眼的大小一般是固定的,大小是(53mm+灰缝)×(115mm+灰缝),这样也可以选择固定的钢管,方便建筑项目的施工。
2 由于建筑行业的兴起,政府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例如在《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 B50203―98)及河北省《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实施细则》都明确规定了在部分砌体或部位中不得设置脚手眼。2000年5月31日建设部发布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中,又重申了这一条文。然而,受传统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的影响, 在实际施工中还没得到很好的落实。
3 在施工设计前有些施工单位往往会先将脚手眼预留出来,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就可以使用这些预留的脚手眼,但是这也是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施工完成后该如何解决这些脚手眼,无论如何堵塞这些脚手眼,都不会与建筑物合为一体,有些地方会出现不能堵实的现象,久而久之这些没有堵实的脚手眼就会出现渗水的隐患,对于建筑物的整体质量造成破坏。
4 对于脚手眼的处理要多方面去考虑,作为施工单位在对整个工程进行预算时往往会将脚手眼的处理忽略不计,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脚手眼的处理是一项极有难度、而且造价高的工程,这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预算影响很大。
5 在对有脚手眼的砌体和无脚手眼的砌体进行比较时会发现,存在脚手眼的砌体从整体看上去比较空洞、凌乱,整体效果不好,但是没有脚手眼的砌体就会显得十分美观、大方,而且墙体强度也较好,没有任何缺陷,不会因为年久使用而出现渗水现象。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对于脚手眼的存在我觉得应该在施工设计时就规划好,必须要预留脚手眼的特殊部位要保证脚手眼的美观,而其他地方就尽量不要出现脚手眼。
三、砖混结构砌体不留脚手眼的施工方法和措施
在对砖混结构建筑物进行施工过程中想要做到不留脚手眼,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传统施工方案进行改进,传统施工方案主要是构造柱、圈梁支模固定方法以及砌筑活动里脚手架,接下来就对这几种施工方案进行改进。
1 砌筑活动里脚手架的改进
随着我国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等因素,现代城市建筑中主要以高层建筑为主,而在砌筑里脚手架的搭设方法主要是将砌体墙面先根据脚手架的尺寸预留或者现场打一个脚手眼,然后根据钢筋焊接而成的三角椎体作为另一侧支柱,这样再把脚手架横杆放在两个支点上,施工人员就可以站在脚手架上进行施工了。但是这种脚手架的安装方法也是存在缺点的,主要分为两点:首先如果两个支点与脚手架的横杆尺寸不对称,就容易出现脚手架横杆的滑动,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其次这种方法通常要设置脚手跟。
对于上述缺点进行改造的话就必须先要对脚手架支柱进行改进,这也是最为关键的,同时脚手架支点的稳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脚手架横杆的稳固,而且可以就地取材,节省脚手架的焊接用料;在脚手架使用完后拆除工作也较为简单,还可以多次使用,针对建筑物的高度的不同进行自由架设。
除了上述改进方法外还有一种更为简单的改进方法,那就是将传统脚手架搭建方法进行改进,将三角椎体支柱作为脚手架的支撑点,但是横杆的放置方法进行改变,利用钢筋插入水泥灰缝中的力度来支撑整个脚手架。
2 构造柱支模固定方法的改进
构造柱的主要特点就是断面尺寸不大但是比较高,所以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可以解决柱模板侧向稳定及抵抗浇筑混凝土的侧压力问题。传统的支模方法要在构造柱两侧及丁字墙上沿构造柱方向设置脚手眼,然后用钢管穿过脚手眼支模固定,其缺点是在窗间墙这个受力薄弱部位脚手眼设置过多,不符合强度要求。
本文主要是根据建筑物施工高度的不同对传统构造柱支模固定进行改进,传统方法中主要是根据墙体支撑钢管带来的支撑力对模板作用,主要是用圆钢作为支撑材料。但是在新方法中对于墙体水平缝和立缝进行独特设计,主要选择角度的不同,然后在合适角度内将构造柱用水泥砂浆进行严密封堵,这样就可以在最大限度内确保脚手架的牢固性,而且这样做还可以减少脚手眼的残留,更有利于建筑砌体的美观。
3 圈梁支模固定方法的改进
在传统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对于圈梁基本都是支模固定,圈梁承受的外来压力较大,对于圈梁的尺寸和支持强度都有特定要求。但是在改进方法后,圈梁承受的主要是侧向力,方木在新方法中占据了很大优势,解决了圈梁承压较大的问题。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质量和外观功能都在不断提升,本文中主要对砌体脚手眼进行阐述,不留脚手眼的施工方法对于整个工程项目都较为重要,也是今后建筑工程中应该提起重视的一点。
参考文献
[1]马占录.砖混结构砌体不留脚手眼施工[J].建筑工人,2002(06).
[2]王芸.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质量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