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砌体结构工程中经常出现的沉降裂缝、温差胀缩裂缝产生原因,并针对其成因提出具体预防和治理方法。

【关键词】裂缝;沉降裂缝;胀缩裂缝。
  任何类型的房屋建筑工程,如果在砌体结构内出现了裂缝,就标志着该建筑物某部位产生的内应力已超过它所能承担的极限强度,其建筑物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整体性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破坏。轻者影响其美观和使用,重者造成建筑物的倾覆或倒塌事故。本文分析砌体中出现沉降裂缝与温差裂缝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治理方法。
  一、裂缝产生的原因
  1、由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沉降裂缝
  地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使砌体内产生的附加应力超过极限强度时,在砌体薄弱处产生沉降裂缝。主要原因:地基处理不好;地下水位升降影响地基承载力;上、下水道漏水引起地基湿陷;基础材质不符合要求;基础埋置深度不当;未考虑相邻基础附加应力叠加影响;地表水渗入地基以及基础长期暴露;任意改变建筑物使用用途。
  2、由温差引起的胀缩裂缝。
  砖混结构房屋,因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仅为混凝土的一半,再加上不利的温差、干缩而使砌体与混凝土构件之间的差异增大,导致砖混结构体出现较多的温度和干缩裂缝。
  二、裂缝预防
  1、建筑设计、结构构造方面
  (1)建筑平面选型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力求简单。“工”、“L、”“山”字形等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在其纵横单元相交处基础密集,地基应力重叠,在软弱地基上容易出现较大的不均匀的沉降,从而导致上部结构开裂。此外,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容易产生扭曲等附加应力而造成砖墙裂缝。
  (2)合理布置纵横墙。砖墙承重结构在地基沉降时产生裂缝,主要是由于建筑物的挠曲过大。纵墙和横墙是承受扭曲力的主要构件,它具有调整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能力,其布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刚度和整体性。纵墙应尽量避免转折。横墙间距越小,建筑物的整体刚度越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抗震设防为6度地区,抗震横墙最大间距为15m。
  (3)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长高比越小,整体刚度越大,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越强。有人曾经对数十幢建筑在软土地基上的房屋进行调查后发现,长高比小于2.5或最大沉降量小于12cm的等高建筑物均未出现裂缝;长高比大于3.0、最大沉降量大于12cm的建筑物极易出现裂缝;长高比在2.5-3.0之间,多数建筑不出现缝,是否开裂决定于圈梁的设置、构造柱设置、纵横墙的布置等因素。
  (4)合理地调整各部分承重结构的受力情况,使荷载分布均匀,尽量防止受力过于集中。高差不同的单元,应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以减轻高单元的重量,从而使基础荷载尽量接近,或设置沉降缝将基础断开。
  (5)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除了前述措施外,在基础设计中还可以采取调整基础的埋置深度,对计算强度不同的地基采用不同的垫层厚度等方法,减少地基不均匀变形。
  (6)适当加强基础的刚度和强度。上部结构的刚度与强度应与基础的刚度与强度相适应。只有增强结构的整体刚度,才能防止结构开裂。
  (7)合理设置圈梁。在墙体内设置圈梁,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提高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防止或减少裂缝的出现。即使出现了裂缝,也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
  (8)合现布置构造柱。构造柱应和圈梁连在一起,使结构上下、水平贯通、连成整体,增加其整体刚度,防止因局部不均匀沉降而造成的局部破坏。
  (9)正确设置沉降缝。沉降缝位置和缝宽的应选定合适、构造合理。
  (10)限制伸缩间距。对体形复杂、地基不均匀沉降值大的建筑物更应严控。
  (11)对于地质条件不好的建筑物,尤其是在一座建筑物中有2种以上持力层的,应设置地梁。
  (12)在建筑构造和结构方案选择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间距较小的邻近建筑物的相互影响。
  (13)部分窗台砌体应加强。对宽大的窗台下部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梁,以适应窗台的变形,防止窗台处产生竖直裂缝;多层房屋的底层窗台可采取通长配筋,以防止产生裂缝;顶层两端各两个开间的内外纵墙窗台一皮砖下加3A8水平钢筋等。
  (14)当采用混凝土屋盖时,应设保温层或隔热层。
  2、施工方面
  (1)加强地基的检查与验收工作。对较复杂的地基,在基坑开挖后应进行普遍探查。当探出软弱部位时,必须待加固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2)开挖淤泥及淤泥质土的基槽时,要注意不扰动其原状结构。如槽底土已被扰动,一般先铺一层中、粗砂,然后再铺碎砖、片石、块石等进行处理,有时还要视扰动程度重新挖去部分土,或适当降低原设计采用的地基承载力。
  (3)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如基础施工中,当相邻建筑物间距较近时,一般应先施工较深的基础,防止基坑开挖破坏已建基础的地基。当建筑物各部分荷载相差较大时,为减少其不均匀沉降,一般应先施工重、高部分,后施工较轻、低部分。
  (4)砖及砂浆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分析大量的砖砌体裂缝实例可以看到,大多数裂缝都出现在砂浆层中,因此尤应防止砂浆强度不足。为保证砂浆强度,要十分重视砌筑砂浆中的原材料使用、配合比计量和拌和等常见问题的纠正;禁止使用已开始凝结的砂浆砌筑。
  (5)保证砌筑质量。砌筑时组砌方法要合理,砂浆要饱满,干砖不上墙,碎砖不集中使用,禁止违章接槎。
  (6)合理组织施工进度,以减少温差,防止裂缝。例如,某地区的最高温度39.5℃,此时混凝土屋顶表面温度达到57℃,考虑了炉渣保温层的隔热作用后,屋顶板内表面最高计算温度可达46℃,而该地区的最低气温为-9.5℃,这样大的温差难免引起砖墙裂缝。如能选择合适的季节控制混凝土的施工温度,或在施工中采取适当的保温或降温措施,就可大幅度地缩小温差,防止温度裂缝。
  三、裂缝的治理方法
  1、对不影响结构安全使用且数年后不再发展的裂缝,用砂浆嵌缝法或块体嵌补法处理。
  2、对不影响承载力的表面裂缝及深进裂缝,可采用表面涂抹水泥砂浆或表面涂抹环氧胶泥或用环氧粘贴玻璃布的方法治理。
  3、对整体性、承载能力有较大影响的深度缝及贯穿性裂缝,采用设钢筋混凝土围套,加钢套箍,设预应力拉杆的办法治理。
  4、对因墙体原材料强度不足而发生的裂缝,可在墙体敷贴钢筋网片,并配置穿墙拉筋加以固定,灌细石混凝土或分层抹M10砂浆,或满喷混凝土。
  5、对随温度变化而张闭的裂缝,宜采用密封法修补。
  6、 裂缝左右的砌体错位超过30mm时,墙面应配置A4@100-A6@200的钢筋网,用钢夹板或钢筋固定于墙面,再喷射50mm厚C20混凝土。
  7、抽砖修补的部位应将四周碎砖及松散砂浆清除干净,对未抽砖部位的裂缝作灌浆处理。凡更换新砌体的砖不小于MU7.5、砂浆不小于M5;镶砖块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小于C15,砂浆不小于M10。
  8、对单一的短裂缝、结构内部缺陷及其裂缝,均可采用压浆和灌浆的方法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3]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11
  [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5]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