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梁一端做在主梁上,另一端和柱连接、主梁跨度很小(跨高比不同,抗剪扭公式不同)、次梁距主梁支座很近、主梁与次梁之间。
 
二.原因:扭矩过大。 从公式可知主要取决与T,在设计时,可在“混凝土构件配筋及钢构件验算简图”中查看,和周边的数字对比一下,可发现一般都是TV或T数字比较大。   
 
三.解决方法:
1.抗:增大主梁的截面,提高其抗扭刚度,虽然增大主梁的截面,100mm~200mm;主次梁节点更趋近与固接,弯矩变大,但是次梁弯矩有一个上限的。可以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2.消:增加次梁抗弯刚度,主次梁节点更趋近于铰,次梁梁端弯矩变小,相当于卸载,但从原理上讲,把主梁截面变小,同时又增加次梁抗弯刚度,会更接近铰,但是从概念上讲,减小主梁的截面,未必可取,因为减小主梁截面的同时,抗扭能力也变差了;实际设计中,往往是这两种思路的结合,在增加次梁抗弯刚到同时,适量增加主梁的抗扭刚度,主梁高度增加50—100;但增加次梁抗弯刚度更有效。
3.点铰:有代价,开裂,尽量不用,并且一般不把在同一直线上的2根次梁都点铰,这两根次梁共用同一个节点。实在要用,则次梁上筋构造设置,支座钢筋不能小于底筋的1/4;在次梁端部要箍筋加密,以抵抗次梁开裂后,斜裂缝间混凝土斜压力在次梁纵筋上的挤压;主梁筋腰筋均放大20%~50%,并按抗扭设计;主梁箍筋直径一般放大一级或适当箍筋加密,间距100mm;主梁要满足强剪弱弯。
4.Pkpm程序处理:考虑楼板约束的有利作用,次梁所引起的弯矩有很大一些部分由楼板来承受了;弹性方法计算结果*折减系数;这只是针对于次梁对主梁产生的扭矩,并且没有考虑楼板对主梁的约束作用(一般板能增加梁的抗扭刚度,1.0—1.5倍),所以才乘以折减系数;一般在0.4~1.0之间,刚性楼板可以填0.4,弹性楼板填1.0;若有的梁需要折减,有的梁不需要折减,可以分别设定梁的扭矩折减系数计算两次,分别取相应计算结果;.对雨篷等构件引起的纯扭转,或者有弧梁时,折减系数系数为1.0,因为楼板的约束作用很弱。
5.改变布置:梁两边板荷载差异大,加小次梁分隔受荷面积,考虑平衡两边的荷载差值;用宽边梁,比如300*1000,使得次梁落在宽扁梁上(不得已为为之,因为影响建筑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