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先生在ikuku上的文章《建筑设计费10年不涨的背后!》,比较了2005年与2015年这些年中价格的变化情况,拿来比较的有肉夹馍、煎饼果子、理发和房价,都涨了3倍以上,而设计费却木有涨。他列举不涨的理由5条,分别是:1.行业不够细分不够专业;2.房地产及其下游行业整体混乱,占市场份额分散;3.设计单位规模偏大;4.国内设计系统标准落后,比如Autocad图层管理不统一;5.整个行业缺乏专业知识沟通低效。其实五条都可以合并成一条,不专业。


 

如上观点我不是十分同意,尽管我赞成他对其他都涨就是设计费不涨这一现象的描述。他把设计费不涨归结为我们不够专业,那意思是如果我们变成专业公司了,设计费就该涨了?


 

现实是,这十年中其实绝大多数苦逼的设计公司其实挺专业的,基本都是为开发商服务的,其中九成以上都是做住宅设计的,您把大家称作开发商的专业住宅院也不为过。这种情况下,设计费为何不涨反降?价格在市场经济下只有一个铁打的法则:供需关系。您坚持30元一平米,人家县城的设计院5元钱。您说您技术含量高,户型经典,立面时尚。开发商说我付给你方案费5元,给老子滚!这还是讲理的开发商,木有骗你方案,回头把滚了10遍都不滚的5元设计院叫过来赏给他做施工图,人家还感激涕零地“喳!”。开发商成本少了20元。


 

为什么有5元设计院?因为一方面有大量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木有行业保护。近17、8年来高校盲目扩招,建筑学早已不是稀缺专业乃至工民建一夜间就能摇身一变而为建筑师。现在是个学校就办建筑系,为啥?因为中国建筑的盘子大,大到老外都来抢活。但是教育总是跟不上市场的节奏,至少要慢半拍。清华建筑学一直属于收分最高的那档。但是朱总理上台后搞宏观调控,楼堂馆所下马,建筑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寒冬。结果,90年代末00年代初,建筑学就有从其他专业调档来的,闻所未闻吧?居然还有这种好事。工大建筑学也一直在全校收分最高之一,那几年也掉了好几个档次,学生毕业了找不到工作。估计建工学院好些,因为只有建筑学是一本,但肯定相对最风光的时候也是个低谷。现在的在校学生形势很严峻,尤其他们是在瘟相4万亿刺激下的十年,打鸡血的十年。这些学子一出校门,会加剧目前业已严峻的供需形势。建筑学不像其他专业,能说改行就改行,数学忒差了,人家不要。所以,今后若要对学生负责的话,要加强数学和计算机的学习,别再跟外语系一个档次了,免得将来想改行到华为当个最低档的编程员都来不及了。


 

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时代,东京房价能买下整个米国,也是是个学校就办建筑学,结果后来,大部分毕业生都转行了。这是前车之鉴啊!为了行业健康发展,要保证最低的收费和相应的知识产权。这事谁管?在正常的国家,前者由独立的行会来主持公道,后者由政府相关部门来管理。但是在我天朝,前者早被取缔了,代之以不独立的建协,是d的乖儿子,其实根本也不管事,最多是喉舌。管事的xx部最近又出台了取消最低收费的文件。也许是好意,表面上可以允许你更高设计费,但实际操作中,却是限制高价中标。那么这个文件的出台只有一个结果,而且还是在本已不景气的行业大的颓势下。


 

知识产权的事,哎!在我天朝说多了都是泪。褚老师那本书《建筑的材料语言》卖得很好,一再加印,但有天卖盗版的卖到他办公室里了。我的那本书《建筑设计原理16讲》,据说市场反映也很好,去年出的,今年已经第二次印刷了。听说有稿费的,我还信誓旦旦地说要捐一半给维基百科,结果到今天我连人民的b影儿都木见着。在正常的国家,像褚老师那样出了畅销书,下半辈子神马都不用干了,现在说不定就在环游地球中;而我至少这两年不用拼命干了,国外奢侈了,搞搞国内游调查调查民居还是可以的。中纪委推荐的威尔·杜兰特写的《历史的教训》翻译成中文在京东上卖17.10元,原版书The Lessons of History则要卖到130元。就算是中国知识分子价值等于零,翻译工作白忙活了,拿到国内来卖也好比打了1点3折。所以,在这个伟大的朝代 ,您会忙着去搞研发和写书吗?所以,也不要去埋怨中国的制造业技术落后德国100年、美国日本n年。


 

专业化在市场上有木有影响?肯定还是有的。我老婆她原来的设计公司是做恒温恒湿的,设计费能收到300元每平米,是普通公司的十倍,my god!但几乎都是就一锤子买卖,为啥?因为做完一个项目,连开发商自己都会了。可见,在木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走专业化路线以维持不低的设计费也只是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