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理论基础
     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
 类型
     构造地震(占所有地震的99%);
     火山地震;
     塌落地震。
震源:
       地壳深处地震能源首先辐射出地震波的那个点。
震源深度:
       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
       从地表任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里氏震级ML:
   采用伍德—安德森地震仪获得的地震记录,相当于只依据短周期的地震动分量(0.1~0.5秒)来定义震级,适用于南加州地区。
面波震级MS:
   依据3~20秒的面波地震动确定震级,不能用于深源地震。
体波震级Mb:
   依据1秒左右的体波地震动确定震级。
震级与能量的关系:
    震级越高,表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2倍;相差二级,能量相差1000倍。
    一次6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爆炸一颗两万吨级的原子弹。
    早在1564年欧洲就出现过具有地震烈度含义的等级划分,但直到1874年才由西伯格最先提出接近现在常用的地震烈度表的形式。
    地震烈度都是按照宏观现象评定的,被引用的宏观现象包括人的感觉、结构物的破坏,以及地表现象。中国目前使用的是2008年修订的地震烈度表。比较著名的地震烈度表有默卡尼、MM、MSK等。
    全世界使用的基本上是12等级划分的烈度表,只有日本仍然采用从0到7的八度划分的烈度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