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价中标”容易导致优汰劣胜,埋下安全隐患,影响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原料一吨8000元,可项目中标价格居然只有六七千元,结果往往是造假的胜利,做优的出局”

一套自动售检装备,中标价居然比制造成本还低30%。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让不少企业无奈的招标现实。

“现在很多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由政府或大型央企牵头招标,往往是最低价中标,压价非常严重。本来每个车站的模块成本应该是500万至550万元,但是中标价格居然只有350万元。从设备集成商到材料供应商,压力都非常大。” 国内份额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设备供应商

多家企业反映:“现在许多国企和地方政府的招标项目都采取“最低价中标”原则,往往是最低价中标,压价非常严重

接下来,我们就以特高压工程项目为例来剖析下“最低价中标的危害及对业主和供货商的影响:

特高压工程一般按设备范围分为多个标段招标,比如:土建施工标段、送变电施工标段、二次设备供货标段等。以笔者所在的二次设备供货行业为例,从最初的特高压工程与国外巨头ABB,西门子在国内市场竞争,到国内三四家企业间的恶性价格竞争,目的都是为了拿下该特高压重大工程。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不管是国网公司还是南网公司都基本遵循”最低价“中标原则(也结合技术标,实际上,技术标的差异很小,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价格),供货商虽然好不容易中标,但是利润已经大不如前,甚至勉强能保本而已。

“最低价中标”这根指挥棒危害甚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最低价中标”间接助长以次充好,导致产品和工程建设质量下降。

土建施工单位为确保中标,往往会投比较低的价格,该价格中后可能仅仅能保本或赚取的利润很小。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考虑,该企业肯定会想方设法压缩成本,比如:在保证能通过监理和业主验收的前提下,采用质量次些、价格便宜些的施工原料用在工地上,施工质量也是能合格就行,不会精益求精。

另外,目前的人力成本比较高,为节约承认成本,土建施工单位会大量招聘临时工,或把相关业务再转包给其它资质缺失的小公司,从事一些对技术含量、施工质量要求比较高的工作,这样的工程质量可想而知。

 

笔者长期在特高压施工写出调试,与形形色色的土建施工单位有过多次的接触了解,以上的现象可谓是行业不公开的“秘密”。

2、“最低价中标”极易引发偷工减料,甚至埋下安全隐患。

稍有良知的公司在中标重大工程后,还会考虑到影响,虽然中标价很低,也会通过节约挖潜,在保证工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规避企业的利润与投入的矛盾。

但市场良莠不齐,仍然会有一些无公知的昧心企业抛开投标时的责任要求,攫取利润最大化,结果就是偷工减料,埋下重大安全事故的隐患。

比如前段时间,西安地铁爆出“电缆门”事件,劣质电缆竟然在多地地铁投标中畅行无阻。“奥凯电缆的中标价已经严重低于成本,可它中标肯定是为了赚钱,那就只能偷工减料了。还有,某某电厂施工时的重大安全事故等,无不是因为“低价中标”后的质量低下引发。

 

正如某行业人士所言:“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参与‘最低价中标’,但是现在市场环境被扰乱了,产业链从下游向上游恶性传导:不压价,中不了标;中了标,产品质量往往下降。”

3、“最低价中标”反过来会影响招标单位的生产成本。

以特高压工程二次设备为例,相应供货商在低价中标后,在工程实施阶段,为压缩成本,维持企业生产的正常秩序,在与招标单位(业主)进行技术联络胡IDE讨论时,就会对业主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讨价还价,以降低由此引发的人力开发成本;或者大幅提高供货设备备品备件的要价,而业主为了保证重大工程的及时维护和正常运行,有时也不得不接受相应的条件,这样算下来,实际投资的钱远不是当初最低价时的预想了。还有一个方面:供货商的很大一部分成本在于售后服务上,最低价中标也会影响供货商售后服务的及时性与积极性。

 

这种现象持续时间长了,对业主与供货商双方都是一种伤害,最终受影响的是重大工程的质量和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