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架起了一座人与自然联系的桥梁,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公园绿地景观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营造具有亲和力特色的环境景观,已成为一项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只有重视在公园绿地布局分析、景观结构与空间布局关系、公园绿地设计与规划方面的研究、绿地管理与旅游发展、应对灾难性气候等方面的思考,才能更好的促进公园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公园的现状背景 公园规划原则 公园绿化
  一、研究背景
  城市是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大幅度改造而形成的人工环境。城市规划一方面要在保障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减少城市建设及其相关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意识地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作为市民享受自然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包括规划在内的各种人工手段努力创造出更为接近自然的城市环境,以缓解过度人工化的环境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然而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城市中摩天大楼的林立,不规则方形建筑的普遍兴建,使得“公园绿地”作为难得的绿意景观,承载着净化环境、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重要功能。公园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衡量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绿地中的娱乐和服务设施的完善,绿地成为城市休闲的新宠,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二、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原则
  一个城市公园绿地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是一个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优先、节约为重的原则
  确定生态优先和节约园林理念指导下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土地、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争取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城市公园与历史、文化、美学、科技的融合,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的最优化。
  2.充分利用土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建设公园绿地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应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脉络、满足绿地的功能需求、突出景观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优化配置各类绿地空间, 充分利用城市的闲散空间,见缝插绿,使公园绿地贴近居民,面向生活,实现城市园林绿地走进居民生活、方便居民使用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
  3.公园规划应尽量在选址上考虑到满足不同地区市民的使用需要
  园林绿地的设施和活动内容应考虑到各年龄段游人的文化爱好、消费水平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力求达到公园绿地功能的多样性。
  4.公园绿地应承担恢复、保持原有生物种群状态,营造生态空间的作用
  公园规划和建设应以绿地为主,通过植物配置设计,使灌木和地被草皮、阔叶树和针叶树合理搭配,承担恢复、保持原有生物种群状态,营造生态空间的作用,同时还应强调季相变化和物候期,春花秋叶,冬青夏荣,为公园绿地营造出五彩缤纷的植物景观。
  三、城市公园绿地设计要素
  设计时为更好体现城市公园中绿化景观的近自然设计,其涉及的自然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土壤、水体和植物群落。
  (1)地形
  公园中坡地景观相比较于其他景观形式,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坡地的地形和地表肌理的丰富变化使坡地景观具有独特的景观特征;其次,从景观意向产生过程来看,人们对于坡地环境的知觉感受和情感交流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基础,对于空间领悟、文化知识、感情体验已经形成一定的认同感。
  公园绿地中对坡地的改造、设计应贯彻“外形缓坡化”的原则,一来可以避免坡度过大引起地表径流的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二来缓坡可营造安定的空间心理,便于公共生活的开展,避免了过高的地形变化带来的紧张感,而且也避免了过多的工程改造。
  (2)土壤
  土壤是绿化植物的直接载体,土壤质量是城市绿地质量的关键。改良和培育土壤,保持“地力常新”,提高土壤质量,是一项具有战略地位的重要工作。城市绿地的持续稳定发展首先要解决城市绿地土壤的质量问题。在绿地场地的设计中宜保留原土壤,因为原土是长时间由当地生态系统内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能够完整的保留场地信息,具有最佳的综合效益。对于条件恶劣的土壤可以利用改造的机会采用各种改良的方法使之接近自然土壤,保持土壤具有高度的多样微生物特点。
  现在,城市绿地土壤处于一种退化状态,后果严重,城市绿化的主管部门应及时地根据城市绿地土壤的分布和退化特点,采取必要的措施,使退化的城市园林绿地土壤恢复到健康状态,做到根据绿地植物的生态要求,选择适宜的土壤;根据土壤的肥力特征和生态特性,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地土壤的功能,使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作用、游憩作用、景观作用和灭灾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3)水体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水景按照建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天然水景和人工水景,天然水景往往具有蜿蜒的外在形态,并不仅仅是因为河流本身的动势所向,还能满足在河流中的鱼类的安全生活需求。人工水景是以水为主体的人工构筑物,其意图是以人工手段仿造天然湖的效果,平面形式以天然曲线为主,结合周边的地形设计。设计时应考虑多设置大小不一的天然石块。沿河为自然式的斜坡。沿河多以水生植物为主。对于线性的水体,在设计中应该借助“蛇形”的自然力,避免形态直线化,在转弯的地方放置巨石,或用块石营造迂回区,因其阻滞而形成的深潭,可作为鱼类溯流区和栖息地,形成多变的空间。同时,水环境为所有生物的移动、繁殖、休息、进食等活动提供了场所,另外还是居民日常散步、游憩的活动空间,连续的水边环境营造在于将水边生物的生存空间、相关的设施与人的生活方式相整合,意在营造从水流、护岸到岸线缓冲带三者的连续性空间,保证从水中、水边到陆地之间不断续。护岸可用块石、石笼等柔性结构堆砌,即耐冲刷又能保证足够的透水力,有利于结合水生植物的生长增强故土能力。对于陆上缓冲带而言,结合人的活动需求设计分层次结构,提供亲水、散步、自然观察等活动场地。同时河岸的绿化对水质的改善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植物群落
  植物空间为绿地中的生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环境,植物的种植和围合形成了对空间的分隔,赋予了场地开阔和私密的心理感受,同时也成为生物多样性培育、保护的重要场所。
  在植物选择方面不仅要掌握树种的一般规律,还要结合公园特殊需要,因地制宜,以乡土树种为主,并充分以用原有树和苗,以大苗为主适当密植。选择具有观赏价值,又有较强抗逆性,病虫害少的树种,易于管理;不能选用有浆果和招引害虫的树种。
  四、结语
  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综合功能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整合、塑造城市总体形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城市绿地效应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关键。而我们所处的这一时代,城市社会经济水平逐渐的提高,市民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社会对城市绿化的要求会相应提高。因此,对城市的公园绿地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缓解工作压力、创造和谐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均有重要的意义。而设计师的作用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我们所服务的对象是人和其他物种,研究和创作的对象是景观载体,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规划布局上,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影响,力求公园绿地发挥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