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路桥工程 » 道路工程
土地整理监理总结报告25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发布时间:2015-11-26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32 KB
  • 资料分类:路桥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gc5.com
土地整理监理总结报告25p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84.11公顷(1261.65亩)。通过土地整理和宜农荒草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60.09公顷,新增耕地率71.44%。项目估算总投资287.84万元,单位面积投资3.42万元/公顷(2280元/亩)。
1.1、自然条件
1)气象
项目区属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极为明显,,区内地型地貌复杂,高山深谷纵横交错,形成独特的立体气候。项目区年平均气温19.7℃(1996年),最热月6月,月平均气温为22.9℃,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为13℃,日温差较大,年温差较小,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18.9小时,热量充足。全县基本上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不同的作物。项目区干、雨季分明,干季从10月下旬开始到次年5月中旬,雨季从5月中旬开始到10月下旬,年平均降雨量1519.8毫米,最高年达2000余毫米,最少年份为1300毫米左右。雨量最集中的是6~8月,其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8%至70%。
2)水文地质
项目区地处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主要岩类有下古生云母代的结晶灰岩、玄武岩、页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等。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单一,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构成的孔隙含水层及由强风化砂岩构成的孔隙、裂隙含水层,微风化砂岩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类型为孔隙、裂隙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河流排泄,随季节动态变化较大。项目区地表水资源丰富,河流均属澜沧江水系,有一条南朗河支流里公河由东北向西南流经项目区,可为项目区提供足够的灌溉用水。项目区有部分较小箐沟,能为局部耕地提供灌溉水保障。另外项目区年降雨丰富,年平均降雨量1519.8毫米,为雨季项目区灌溉用水提供了方便。
3)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属典型的山区县,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境内山峦重叠,河流纵横,地形地貌复杂。
项目区东西最宽996.5米,南北最长1385.8米,总占地面积391.90公顷。区内冲沟较发育,地势起伏较大,总体地势东部和北部高,西边及西南边低,海拔在1131.8米~1262.3米之间,东侧中部山丘隆起(最高点海拔1262.3米)。大部分地块平均坡度在6度~20度之间,局部地块坡度达20度以上。
4)土壤和植被
项目区土壤类型主要属红壤,耕作层一般厚30—50厘米,表土PH值一般为5.90-4.30。呈酸性,有机质一般在3.0-8.1%之间,属较为丰富,全氮0.0466-0.5172%,全磷0.036-0.172%,全钾1.291-2.201%等。项目区主要的地类为荒草地,地表植被覆盖主要以栎类为主,分布有少量的思茅松、水冬瓜、木荷、黄檀等树种。项目区粮食作物以稻谷、玉米、小麦为主。
.5)自然灾害
项目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主要为旱灾。每年都发生的春旱使大春作物的播种期延迟,冬旱使小春作物严重欠收,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1.2、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所在的勐朗镇地处澜沧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国土面积700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2005年总人口36589人,共9848户,其中农业人口34302人。全镇共有耕地面积103409亩,其中水田20524亩,旱地82885亩。
勐朗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镇,有汉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哈尼族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8.7%。2005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6490万元,人均纯入1040元,粮食总产量1287万公斤,人均有粮288公斤,本村财政收入780万元。
待建项目区地处勐朗镇塘胜村民委员会,距镇政府5公里,有国土面积86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小组,3556人,共902户。现有耕地面积17935亩,其中水田2732亩(人均0.76亩),旱地15203亩(人均3.5亩)。2005年末,全村粮食总产16.91万公斤,农民人均口粮377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661万元,人均纯收入1095元。有甘蔗地4818亩,大牲畜1435头,生猪3041头,家禽9433只。
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究其原因,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和农田道路基础设施不配套,项目区的耕地一直未得到有效利用,致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下。在低收入的经济条件驱使下,项目区农民积极性较高,加上有县政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政策支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能。
2、 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1)交通设施
县城到项目区10.0公里,有乡村公路到达塘胜村民委员会驻地,交通比较方便。从塘胜村到项目区有田间道可以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项目区内有部分农村田间小道,是农民为方便行走自然形成的土路,基本上呈自然分布,比较零乱,占地较多,路面坑凹不平且宽窄不一,下雨易积水,较泥泞,而且互不联通,没有形成通畅的田间道路体系,需要根据土地平整对道路重新进行布置,形成利于耕作、方便生活的田间道路体系。
(2)水利设施
项目区虽然水土资源丰富,但项目区荒草地成片,长期处于荒芜状态,杂草丛生,项目区内没有成型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耕地灌溉靠天然降雨,只在局部有小型箐沟作为当地农民灌溉的渠道,无调节能力,种植收益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因此亟待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改善项目区的灌溉情况。
(3)电力设施
项目区附近的村庄以实现村村通电,电力供应充足,可满足施工和生产需要。
从项目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在该区进行土地开发的基础条件已具备,只需投入一定资金,便可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