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作为一个职业建筑师,在当代社会里面,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工作,真的是一个纠结的问题。

W020101109535059185011.jpg

 

  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毁灭是感到非常痛心的,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非理性因素太强,乃至把他们在行进中的一些糟粕、败笔全都一股脑学了过来,反而丢掉了自己文化中的某些精华。想过这些、痛惜这些的建筑师都大有人在,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免俗的听从那些好大喜功的政府雇主、以牟取最大利益为唯一目标的房地产商雇主的指令,追随商业价值最大化的设计目标,乃至目前中国建筑界沉湎于时尚流俗,造就了千城一面的乱象,应该说,建筑界是难咎其词的。

  而谢英俊实践让我们看到,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其实建筑师还是可以有另外一种方式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的。

  谢英俊实践表述了一个现象:谢英俊实践引发的广泛的社会关注反映出谢的独行和非常规建筑实践得到知识社会的某种共鸣。说明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社会文化和道德底线的不断突破,已经在国民思想上不仅仅存在一种缺失,而是形成混乱和危机的局面。谢英俊的行为恰恰为这种理想失去的现象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标尺。

  谢英俊实践表现一个精神:“为人民服务”本来是大陆社会的专利,却被来自台湾的建筑师所实践。这个具有讽刺意义的事实对生长在大陆的建筑师是一个反思的触发点,对年轻建筑师无疑是一种精神激励和教育。谢的实践所展示出的理想主义价值,与现在的主流商业主义的价值成为一种对照。这种精神与榜样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谢英俊实践表明一种态度:以城市为主体对象的职业建筑师的职业方式,是以被动和服务为特征的。这往往会消解主动承担职业的社会责任的意愿,陷入纯粹的资本的服务员角色。这便是我们称之为商业事务所的主要特征。 服务不是问题,而为谁服务,如何服务, 建筑师的职业道德的标准在哪里,通过谢英俊的实践可以引起我们对建筑师角色的反思。

  谢英俊实践成为一种模式:显然,这是一个另类的模式。既然另类,就不是人人都会去做或能去做的。谢英俊实践的模式有几个重要特点,第一就是自建, 由建筑师指导由住民进行自建活动。第二是建造非专业化,最大限度减少资本的剥夺。这显然是对现有开发模式的批判。它不是慈善行为,其中有经济模式的探索,也有大量建造的可能。

  谢英俊实践作为一种方式:谢采用的方式是特殊的,开始是比较个人 的行为,后来有行业的支持。开始主要靠的是志愿者,后面相信会有更多人的参与,住 民参与是重要内容。动员群众,有反精英的态度。


  作为建筑师群体,面对谢英俊实践,是该仔细思考一下谢英俊问出的问题:建筑究竟为谁设计?建筑师的社会价值、社会责任究竟应该怎样体现?

W020101109535057623352.jpg

 

  1、建筑究竟为谁设计?

  人类四大需求——衣食住行,建筑师生来就是为人类解决住的问题的工程师,而占人类人口70%的农民住房我们不曾关心过。长期以来我们建筑师群体完全忽略了广大的农村,根本就无意也无力去碰触这一领域。就好像一个赶考的学生,有70%的题都没有做,你说他算不算及格?

  面对全新的技术材料与工法,以及全然不同的社会组织与价值观,农民只能靠有限的知识以试错的方式积累经验,以至于从北到南,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人们铺天盖地地建几乎一样的房子——完全不抗震、耗能极大又昂贵的水泥砖房。面对他们,我们建筑师的社会价值在哪里?这个被建筑师集体忽略的大问题只有谢英俊去回答了,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更先进和廉价的轻钢结构房屋,并且形成了一整套依托村民互助合作的“协力造屋”模式。尤其是在灾区,他的建筑实践不仅与房屋有关,而且涉及社区重建、自我肯定和认同等重大命题。

  2、建筑师的社会价值

  作为一名建筑师,在承担任何设计任务时,都需要仔细倾听用户的需求,了解用户的文化经济背景,考察基地与周边环境的的关系,最终产生的设计作品是在表达用户与环境的诉求过程中形成特定的风格和形态。简言之,以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为设计的基本原则始终是建筑师职业道德中的重要一条,但是目前在建筑界,可以说大多数设计师强调的是个人价值、个人意志,人人都想做库哈斯、扎哈,设计那些形态夸张、造价高昂,全身上下都包裹着高科技的城市地标,而不太考虑成本和能耗。夸张点说,设计师都患上了强迫症,不是去了解用户需要什么风格,而是要求用户接受自己的风格。设计企业不研究用户需要什么,而是我有什么风格,具备什么水平我就提供什么,因为这样符合商业的效率。所以现在的建筑师可以设计光鲜亮丽的现代建筑,但是却做不出传统民居、传统街道那 种质地丰富的建筑与空间。即便是一些大师,也是如此,建筑成了象牙塔中任人把玩的什物,建筑师以艺术家自居,其实在历史和公众眼里,我们看重的这些和谢英俊所从事的事业相比,真的是过眼流云,不会留下多少痕迹!

 
  3、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人们都说,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建筑师就是儁刻这首史诗的巧匠。那么,我们给历史留下了什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些年中国建筑界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大多数人的眼球无一例外的关注明星建筑师和明星建筑,如库哈斯的央视大楼,扎哈的广州大剧院,去参加过广州大剧院开幕仪式的朋友一定领略了扎哈出席的轰动效应。而建筑师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多数建筑师疲于应付海量项目,无暇思考,少数建筑师已跻身精英权贵的行列,已不用思考。   不论思考与否,建筑师们服务的对象,都不是普罗大众。70%的农村建筑排除在外不说,城市里的建筑所呈现的文化图像和心理空间,也是群众以外的少数阶层的声音和意志,尤其表现在一些中小城市,盲目地仿造大城市,抄袭成风,就连设计基本居住功能的住宅,也把追求形态的变异、繁复装饰的曲线视为重点表现,反而对空间的利用、使用的人性化却很少考虑。大家都不觉得这个城市和自己有关,城市让我们觉得冷漠、疏离、不便、滋生各种罪恶、生活成本高昂,我们购买了一套房子,却也未必有家的感觉。建筑师作为城市的一名住客,对其也深受其害但是却仍然在一如既往地制造这种历史垃圾,我们真的是麻木了!


  生活在同一年代,行事大相径庭,也许我们和谢英俊的成长经历太不相同。

51d2f1c6x7cb6c2cb6e10&690.jpg

 

  大多数建筑师是三门设计师(家门——校门——公司门),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建筑实践,谢英俊是在两门之后投身社会,让他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1973年,谢英俊就读于淡江大学建筑系。这里是台湾文青和愤青的大本营。

  ——服兵役时,他做的是工程兵,修筑营房、工事、道路桥梁。退役后又在施工队里打混了8年。出图纸、跑现场、协调矛盾、监控质量,他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各种各样的材料与工艺,对工程造价也渐渐了如指掌。参与救灾建设后,为解决建房资金问题,他放下了绘图笔,拿起了工具去组织民众,在十几年漫长的既是建筑师又是营造师、还是建筑工的设计生涯中,谢英俊的事务所经历了三次倒闭。。。

  大量一线施工的实践经验让谢英俊重新评估建筑师的角色与社会价值。盖房子,所为何事?建筑师为什么做、为谁而做、怎么做、从何处着手?换言之,建筑为谁而造?这个主体到底是谁?

  “我放弃了城市里30%的权贵富豪们,那些事情大把建筑师在做,不需要去挤,我可以为广大农村70%的群体进行建筑实践。”在深圳开幕展上,谢英俊如是对记者这样说。这样的经历创造了他最核心的价值——建筑本来就应该着眼于普罗大众居所的营造,通过就地取材,降低建造成本,号召居民参与协同建造,保持不同地区、族群文化的多样性。

2010080909123549_35.jpg

 

  他将建筑的话语权从建筑师手中下放,使权力与知识进行再次分配:设计者只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开放性的平台上,施工者、使用者都可以参与进来,不论是对建筑的想象,或者生活、文化、环境、信仰的需求,都有居住者的个体创造和自我意识。建筑是一种语言,在形成这种语言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培养了某种公民意识和个体权利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谢英俊的建筑实践早已超越建筑本身的意义,而接近一种社会启蒙行为。

  “谢老师的工作恰恰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建筑 活动的种种丑怪现象,照出了我们建筑学被 阉割掉而且也几乎被忘却了的部分。这既让我们为自己羞愧,又让我们燃起希望”。


  刚从欧洲回来的王澍,在他的“建筑活动的另一种状态”演讲中谈到“建筑师真正独立思想的产生,不只是思想本身的讨论, 其实很大一个程度是作为今天的专业建筑师 工作的方式如何,这个其实是最基本的,比产生什么思想还要基本”。他指出,“与国外多样化的实践状态不同,谢英俊因为孤立而 显得高大,而要加入谢英俊行列,则不仅要改变既有的设计方向,更要承担得起改变 生活的那份勇气”。


  看似简单,其实要做需要付出极其不简单的勇气和职业选择。

 今天我们采编这篇文章,就是想提醒那些正在“忙”的建筑师问问自己,我们天天“忙”的是否有价值?

2010080909123549_36.jpg

 

  谢英俊曾有一段获奖感言:“往大的范围看,中国有9亿农民,占70%的人口,一样要进步要现代化,他们的建筑如何?再往更大的范围想想,全世界大部分的人居建筑竟然与我们这些建筑设计专业者无关,建筑设计专业力量为何无法进入这领域?”让我们换个问法吧:建筑如何为人民服务?

  其实学习谢英俊并不是要大家都去农村建房,最关键的是我们要醒悟服务商业并不能体现建筑师的全部价值,建筑师需要为人民服务!城市里有大量的棚户区、城中村,我们在为这些地区做改造的时候需要像谢英俊那样多一点为人民着想,少一点为商业、为资本服务,我认为建筑师的价值和责任体现在这里!

  谢英俊的事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是每个设计师都可以参与的事业,只要你有心就可以参与关于乡村建筑的探讨!

  总结:当今中国建筑界出现的两个名人分别被人们称为“王澍现象”、“谢英俊实践”,二人均以不同于常规建筑师之路迈向了成功。王澍的获奖似乎已经宣布了他的成功,而“谢英俊实践”还只能算是走在成功的路上,但是可以断言的是,“谢英俊实践”的方向是我们大多数建筑师要走的方向,但愿中国出现更多的谢英俊,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普罗大众的福祉。